2012年3月1日 星期四

淺談台灣的婚紗現象

婚禮與洗禮是宗教改革後,基督教唯一保留下來的禮典,因為這是生命之約,必須用一生來執守的約。在婚禮中的目光焦點,無疑是新娘子。隨著西風東漸,新娘禮服從傳統喜氣的紅色轉變為代表純潔的白色,是價值觀的徹底扭轉。然而,在接受外來的觀念後,卻在台灣演變成獨特的台灣 婚紗 攝影文化。在今天,新人不拍婚紗照反而是少數。本文將初步探討這樣的文化如何演進,並探討在如此潮流下,基督徒可以怎麼作。

婚紗的出現──由紅到白
傳統觀念上,紅色象徵喜慶,是婚禮的主要顏色;白色多是出現在喪禮上面。對於歐洲人來說,婚禮最不該出現的反而是紅色。台灣在日本統治的這五十年內,漸受西方觀念所影響,讓白色的婚紗慢慢取代傳統紅色嫁衣,成為新娘禮服的主要款式。
主要是因為照相館逐漸地在台開設,婚禮當天拍攝結婚照,慢慢流行於台灣的士紳、中產階級的婚禮中。此時新娘的嫁衣是非常多樣化,除了傳統的鳳冠霞披,西式 的禮服也蔚為風潮,日式和服以及戰時物資缺乏的國民裝,皆曾是風行的新娘禮服型式。有趣的是,在新娘禮服從紅色轉變到白色的過程中,粉紅色一度成為折衷的 服色。
戰後的台灣,走的是美式路線。白紗禮服成為婚禮主流。使台灣 婚紗攝影 開始普遍的是1970年代,當時台灣的所得已漸增加,可以有較充裕的能力負擔儀式性消費,恰好當時彩色照片引進台灣,改變了照相館生態。原本照相館的攝影 師還要自行沖洗相片,在彩色照片剛引進時,相片必須送到沖印中心處理,讓拍照、沖印分工。於是攝影師可以專注於拍照,把投入暗房技巧的精神轉到畫面、構圖 上。而以往婚紗照多以新郎家族合照為主,已慢慢轉而出現新娘的獨照,因為婚禮對於新娘來說,未來所要面對的衝擊更大,新娘開始成為婚禮的主角。
在此之前,禮服店與照相館是分開的,也是在這個年代,禮服店開始雇用攝影師兼營婚禮拍照,照相館因此產生危機感,也出現了禮服出租的服務。1970年,婚紗攝影公司「中視新娘世界」成立,並開設禮服工廠,為台灣首間結合婚紗、攝影的公司。

婚紗攝影的風行
進入1980年代後,婚紗公司開始加入新娘造型的服務,專業的美容師進駐婚紗公司,1983年,「中視新娘世界」設立美容沙龍。而不同的服裝也由不同的攝 影師拍攝,白紗禮服通常由最資深的攝影師負責拍攝。1989年,「婚紗攝影」這樣的名稱首度在台北市的分類電話簿內出現。外景拍婚紗照也在此階段發展出 來。
在傳統的觀念,婚紗只能穿一次,所以以往拍婚紗照時,多是新人在婚禮前趕往照相館拍攝幾張個人照,或是在婚禮結束後拍家族照。當婚紗攝影漸成規模時,一個 早上的時間跟本不夠拍婚紗,加上在都市的婚禮,也開始流行擺巨幅新人婚紗照於婚禮會場入口,以及個人品味、風格的追求,必須提前拍完婚紗。為了改變婚紗只 能穿一次的傳統觀念,婚紗業者會拿大明星不也穿過婚紗,與婚紗所欲打造的明星想像相謀,因此這樣的觀念迅速被瓦解。
1990年代後,婚紗業不斷納入其他婚禮週邊產業,成為包套服務。開始重視顧客的回應,並為顧客提供個人化的服務,讓婚紗業成為一種以氣氛、感覺取勝的服務業。在本世紀,婚紗攝影有主題,有故事情節,更具個人風格。

台灣的婚紗現象
婚紗業在台灣極其興盛,一年的產值約在百億上下,一度讓台灣成為柯達全球最大進口國,各大都市都有所謂的「婚紗街」,最多共有千餘間的婚紗公司。並能成功 行銷到國外,香港、新加坡等地,有結合來台旅遊與拍婚紗的新婚旅行團,新人在台灣的行程,先至婚紗公司挑選禮服,出外景拍攝,返國前在到婚紗公司挑選毛 片,婚紗公司再直接把作品快遞到國外的新人手上。
台灣的婚紗業也成功在中國複製,中國曾流傳一個順口溜「台灣有三好,高科技電腦、食品;婚紗攝影。」1990年代後,台灣的婚紗業者紛紛赴中國各大城開設婚紗公司,以品質及服務擊敗中國同業。
婚紗攝影究竟有什麼樣的魔力?可以讓台灣的新人花少則三、四萬,多則九萬、十萬來拍一本以後都不太有機會翻閱的相本,拍婚紗照甚至在1990年代後成為多數人婚禮的必經歷程。
以婚紗業者來說,他們試圖藉婚紗營造出一種異國、浪漫、高貴的氣氛,展現在多數婚紗公司的名字上。而婚紗攝影帶給消費者的是,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,一種美夢成真的感覺,讓新娘在自己的婚禮過程,成為最佳女主角,透過拍攝婚紗照,達成一種補償的作用。

婚紗的反思
諷刺的是,隨著婚紗攝影的風行,台灣的離婚對數也節節高升,1985年突破二萬對,1993年突破三萬對,1998年突破四萬對,2000年突破五萬 對,2002年更一舉突破六萬對。每年結婚對數則是在十六萬對左右,2004年後則降至十四萬對左右。即使是拍了恩愛又浪漫的婚紗,還是阻止不了離婚率攀 升的趨勢。婚紗攝影是否見證了婚姻的永恆,也不盡然。
回到教會來看,現在多數的教會舉行結婚禮拜時,會在禮拜堂門口擺上新人的婚紗。這樣的做法是學自飯店,現代人的婚禮多選在假日舉行,婚宴的飯店常是同時有 多場婚禮進行中,為了怕賓客跑錯場,才會擺上新人婚紗照。可是禮拜堂內不太可能同時進行多場結婚禮拜,應無擺上大幅婚紗照的必要。特別是基督教婚禮最重要 的就是誓約,沒經過誓約所拍攝的婚紗照,也不太適合放在禮拜堂上。
新人在結婚禮拜所作的誓約,除了兩人間的持守外,並且是將婚姻維繫在信仰之中,還有一點常被忽略的是,兩個家族因此而結合。但支持婚紗攝影風行背後的這股個人主義精神,往往讓人忽視家族在婚姻中所扮演的角色,家族的影響力,在現代的婚姻中,也日益薄弱。
結婚是否一定要拍婚紗照,是見仁見智的問題,但拍婚紗照與婚姻的本質不必然相關。在商業力量所營造的浪漫氣氛下,去重思信仰與婚姻的關係,不要讓拍婚紗這個儀式性的消費反客為主,甚至成為失敗婚姻的反諷,方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。



參考文獻:
1陳柔縉,《囍事台灣》。台北:東觀出版社,2007。
2王荷麗,〈張旺泉改造中國婚紗攝影〉。《兩岸雙贏》56期(2003年)。
3李玉瑛,〈實現你的明星夢〉。《臺灣社會研究》36期(1999年)。

資料來源:曾韋禎的部落格
                    新使者

http://e-v.com.tw/blog_p2.php?id=11&aid=41






台北婚紗攝影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